什么是農業市場化?關于農業市場化的解析,曾經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第一步改革,可以解決了生產關系不適應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及農業生產特點的矛盾,形成了以家庭生產經營為基礎的新的農業生產體系;另一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在這一改革過程中,由于政策的動力和農民長期對溫飽的渴求,從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農業要進一步發展,僅靠政策的簡單推動或農民自發的愿望,已經遠遠不夠了。
我國在迅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調節的作用與力度在日益加深,范圍在日趨擴大,對外開放把國際農產品的競爭力量也滲透進來。這使得剛剛過上溫飽生活并想進一步致富的廣大農民,在面對不確定的自然風險的同時,還要面對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與市場供求風險。因此,農業市場化問題,是農業改革與發展面臨的又一新問題。
農業市場化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從經濟運行方式的角度來考察,有三個基本的共同特征:
(1)高度商品化。即農業生產產品全部商品化,同時農業生產所需的生產要素也幾乎全部從市場購買。
(2)高度商業化。即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農場同商店、銀行、工廠一樣,是純盈利性的企業組織。
(3)高度專業化。包括生產經營專業化,產前、產后相關活動專業化,地區專業化與國際分工專業化。商品化、商業化和專業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現代農業經濟的基礎。其中商業化是現代農業經濟的本質特征,正是農場主追求較大利潤并相互競爭,才推動了農業的技術進步、專業化分工、資本積累和商品交換,即實現農業市場化,才是推動農業經濟迅速發展的動力。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封建傳統及其觀念根深蒂固。長期以來農民已經習慣了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民經濟計劃是無所不包的,人、財、物、產、供、銷,都要按計劃支配,也就是說,農業產值,農產品產量,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用水、用電、化肥、農藥、種子的供應,農產品的收購、儲存、銷售,以及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和財政補貼等等,都要列人計劃,而農戶只需按計劃勞作與生產而不用考慮別的什么。雖然改革開放10多年來,市場與市場經濟已經逐漸深人我們的經濟生活包括農業活動中,但由于長期慣性而致使農戶不愿意介人激烈的競爭,不愿意承擔市場的風險。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處于轉軌定制時期,市場體系與調控體系都很不完善,再加上我們的政府還沒有很好地對自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進行定位,在如何運用制度與市場的力量發展農業方面還沒有經驗(往往喜歡用行政力量或不適合的政策)。因此,即使政府用了很大力量(包括不斷改進的各種政策,投人的增加和新的科技手段與因素的滲人),農戶也有很大的積極性并進行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傳統的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小農經濟還沒有打破,農業發展還處于低效率階段,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都可以看出,只有真正推進市場化改革特別是在農業領域的改革,即農業市場化,才是推動農業朝著高效率和現代化方向發展的原動力。
農業市場化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村國,總人口的70%以上在農村,我們的農業基礎條件很差,農業發展還處于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階段。雖然改革開放多年,市場觀念與商品意識已經開始在我國農村滲透與深入,農業市場與農村市場已開始培育發展,但不能否認,農業、農村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著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的痕跡。如果農業、農村不進行全面市場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會成為一句空話。而由于這一問題本身的艱巨性與復雜性,中國農業市場化和農村市場化將是中國經濟全面市場化的關鍵,也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
農業市場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
黨的十五大提出在2050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但我們應明確認識到農業不實現現代化,我國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長期以來,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比較重視的是生產手段現代化,如以農業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等為主要追求目標,而對制度現代化即農業市場化重視不夠,以至于在我國農業生產手段取得一定進展時并未改變小農體制。事實上,只有以制度現代化為基礎,再輔之以生產手段現代化,即在農業市場化基礎上進行生產手段現代化改進,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當前農業投人嚴重不足已經極大地阻滯了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進程,其根源就在于目前體制與制度的約束。
文章地址:http://www.womendege.com/hydt/642.html